场馆评分

服务指南

开放日:
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

开放时间:
8点30—16点

收费情况:
普通票15元/人 学生票5元/人

地址:
上海市松江区五厍示范区西厍路1号

联系电话:
021-57878181

电子地图

起点:
终点:

上海农业科普馆松江馆

查看公交路线 查看驾车路线
关闭电子地图
关闭地图导航
当前位置:场馆首页 > 科普百科 > 黄道婆的杰出贡献
科普百科详情页

黄道婆的杰出贡献

说起松江棉纺业,我们不得不为大家介绍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黄道婆。

《黄道婆》

元代,黄道婆从海南崖州(现在的三崖)回到松江,把改良的棉种和纺纱技术带回家乡,指导农民纺纱织布,开创了全新的棉纺局面。明代中叶,松江府无论城乡,几乎达到家家纺纱,户户织布的兴盛程度。明末清初,松江的棉花种植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七成,当时,松江府年销布匹达到几千万匹,行销全国。为了纪念黄道婆对我国棉纺事业的杰出贡献,当时的百姓在黄道婆逝世以后专门为她建造了“先棉祠”,把她奉祀为纺织之神,尊称为“黄娘娘”。这里民间逢年过节,妇女们会成群结队前往礼拜“黄娘娘”。黄道婆不仅是名人,还是上海地区曾经一度兴旺的“行业神”。有关黄道婆的祭祀、赛会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流传很广。阴历四月初六是黄道婆的生日,早年间纺纱织布的妇女在那一天都要到黄母祠祭拜。阴历七月二十是上海地区特有的“棉花生日”,人们在这一天气祈求天气晴朗,棉花丰收。现在上海市南区还有一座奉祠黄道婆的先棉祠;上海豫园内有一座跋织亭,是清咸丰时布业公所所建,也是供奉黄道婆的场所;黄浦区有“先棉祠路”,小南门一带有“花衣街”,豫园里的“得月楼”,上海中学的“先棉堂”都是为了纪念黄道婆得名;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华世纪坛渡设有她的雕像。可见,黄道婆对于松江,对于上海,对于中国的棉纺业,具有多么大的影响。黄道婆开创的“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”,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《革新手工棉纺机具》

黄道婆把当时比较先进的纺织工具在松江府推广普及开来,极大地提高了棉纺织业的生产能力。推动了棉纺织品的商品生产,使棉纺织业成为松江府的支柱产业。此外,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“错纱配色,综线挈花”之法,后来松江一带织工发展了这种技术而且更加精益求精。当时上海、太仓等县都加以仿效,棉纺织生产呈现了空前盛况。因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和纺织工艺,使纺纱织布成为一项能养家糊口,获取经济收入的营生,松江府内的棉纺织业由此开始兴盛起来了。

《制造脚踏轧棉车》

加工棉花的第一道工序是将棉籽去掉,她教人们制作脚踏轧棉车,用踏车轧去棉籽,代替了手工剥棉籽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

《发明椎击弦》

将棉纤维弹松制成棉筒条后才能够纺纱,旧时人们将棉花放在桌子上,用手指弹拨小竹弓上的线弦,慢慢让棉花松软。黄道婆用椎击弦代替线弦竹弓,就是现在看到的手工弹棉花制作棉被时用的锤子和大弓。

《发明脚踏式三锭木棉车》

黄道婆对纺车进行了改造,还发明了脚踏式三锭棉车,一个人可同时纺三根棉纱,轻巧省力,比原来单人单车单线纺纱的功效成倍增加。经黄道婆改进的“三锭脚”踏纺车,由于性能良好很快得到了推广,这是世界纺织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,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,它比欧洲出现的纺车早了几个世纪。

《开发精美棉纺织品》

黄道婆回到故乡之前,松江棉布生产主要用以替代麻布,织造一些本色粗布(棉花种植前纺织的原料主要是丝和麻)。黄道婆把海南“崖州被”的织造方法加以改进,再传授给镇上的妇女,织成了松软美丽的“乌泥泾被”。一时间“乌泥泾被” 成为时髦货,四方争购,闻名全国,远销各地。松江也由此赢得了“松郡棉布,衣被天下”的声誉。以前,棉布总是先织成胚布,然后再染上颜色,因此大都是单一颜色的布匹。但是,黄道婆改进了织布技术,用染过不同颜色的棉纱作为经纱和纬纱,使织成的棉布不仅具有方格或者条纹,甚至还可以织出有花卉、鸟兽、字样图案的花布,图案精致生动,鲜亮美观。

黄道婆的杰出贡献,很多古代文献资料均有记载。“买不尽松江布”,黄道婆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,促进了棉花种植,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。松江的棉布商业迅速发展,出现了许多以批发交易为主的牙行,为棉布业服务的染坊等也大批出现,与棉布生产有关的鞋店、袜点等专业店也应运而生。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。图为黄道婆纪念堂,在我右手边的是纺织工具的展示。

对于黄道婆的贡献,元代诗人王逢《梧溪集》卷三有赞黄道婆的诗。诗中写道:“前闻黄四娘,后称宋五嫂,适婆异流辈,不肯崖州老,崖州衣被五色……

友情链接
数字科普场馆

微信扫一扫

科普行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