场馆评分

服务指南

开放日:
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

开放时间:
8点30——17点

收费情况:
普通票180元/人 学生票120 元/人,老年(70岁以上凭证) 110 元, 军人(凭证) 110元 ,残疾人(凭证) 80元

地址:
上海市普陀区大渡河路451号

联系电话:
021-60721488

电子地图

起点:
终点:

上海长风海洋世界科普馆

查看公交路线 查看驾车路线
关闭电子地图
关闭地图导航
当前位置:场馆首页 > 科普百科 > 蓝倒吊
科普百科详情页

蓝倒吊

蓝倒吊一般指黄尾副刺尾鱼,黄尾副刺尾鱼(学名:Paracanthurus hepatus)体侧扁,口小。鱼体呈鲜艳的宝蓝色,并有明显调色盘状黑带;背鳍与臀鳍皆为宝蓝镶黑色宽边;尾柄与尾鳍皆为鲜黄色,尾鳍上下叶具黑边,此黑边和鱼体黑色区域相连,使后方隔离形成三角形的黄色区域,尾柄棘亦在此区内。尾柄两侧各具一根硬棘,尾棘鞘不明显。头部上半部散布小黑点,有时不太明显。鱼体越大体色越淡。

该鱼主要分布于印太海域南中国海、印度尼西亚、马尔代夫、毛里求斯及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等多地,且产量很大,为分布地区的习见鱼类。多活动于珊瑚礁区,觅食有机物碎屑等,会藏到礁石中躲避敌害。为一著名观赏鱼类。形态特

体呈椭圆形而侧扁。口小,端位,上下颌齿较大,齿固定不可动。

背鳍臀鳍硬棘尖锐;腹鳍仅3软条;尾鳍近截形。尾棘在尾柄前部,其后端固定于皮下。体蓝色,体上半部从胸鳍中央至尾柄全为黑色,但胸鳍后方具有一长椭圆形蓝斑;眼后另具一黑带沿背鳍基部纵走而与体之黑斑相连;背、臀及腹鳍蓝色而具黑缘;胸鳍前部蓝色,后部黄色;尾鳍黄色,上下叶缘黑色。前外侧腺槽长有毒腺。 背鳍硬棘:9枚;背鳍软条:19~20枚;臀鳍硬棘:3枚,臀鳍软条:18~19枚。栖息环境

大洋底栖鱼类。杂食性,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,有时也食用藻类[2] 偶尔独行,多数情况下结对或小群游动。在礁石附近,它们组群形成保护层,群中每位成员都有一柄尖利有毒的尾棘,用来应对潜在的猎食者,很少有猎食者会进入鱼群的中心捕食。该鱼也和其它刺尾鱼科的鱼类聚集,包括栉齿刺尾鱼、鼻鱼、多板盾尾鱼高鳍刺尾鱼

雄鱼相遇时可能爆发冲突,相互缠绕并炫耀尾棘,当冲突不断升级时,其体表的蓝色会发生改变,并试图用毒刺伤害对方,彼此贴近直到尾鳍能教训对手。[4]

尾棘影响副刺尾鱼在同区域海洋鱼类中的社会地位,它们通过炫耀尾棘的方式实现超越前鱼的主导地位,最具主导力的个体通常拥有最大的繁殖区域。

当恐惧来袭时,一些副刺尾鱼,特别是其中的幼鱼,会躲在活石后或珊瑚的枝杈间,而受惊吓的副刺尾鱼则将尾棘伸向珊瑚丛并用珊瑚岬稳定姿态,这样做可以防止入侵者把它们拖出藏身之处。一旦被掠食者发现,它们会倒在一边装死,一动不动,如此常被掠食者误以为死亡而弃之不顾。在水族养殖中,此类假死如同真死一样让养鱼新手们忧心不已,而在水族箱呆够几天适应新环境后,它们常能获得水族鱼群中的主导地位。分布范围

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,西起非洲东岸,东至莱恩群岛,北抵日本南部,南迄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亚(包含密克罗尼西亚)。

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(海域):美属萨摩亚、澳大利亚、汶莱、圣诞岛、可可岛、科摩罗、库克群岛、斐济、关岛、印度、印度尼西亚、日本、肯尼亚、基里巴斯、马达加斯加、马来西亚、马尔代夫、马绍尔群岛、毛里求斯、马约特岛、密克罗尼西亚、缅甸、瑙鲁、新喀里多尼亚、纽埃岛、北马里亚纳群岛、帕劳、巴布亚新几内亚、菲律宾、留尼汪、萨摩亚、塞舌尔、新加坡、所罗门群岛、索马里、南非、斯里兰卡、中国台湾、坦桑尼亚、泰国、东帝汶、托克劳、汤加、图瓦卢、夏威夷群岛、瓦努阿图、越南、沃利斯和富图纳群岛。繁育方式

一般低温月份繁殖,每年的繁殖时间和位置都会不断变换。在太平洋12月至次年6月是繁殖高峰期。在水温季节性变化不大的地方,全年皆可繁育。在温度适宜的几个月里,雌鱼每月产卵一次,每次有多达4万枚鱼卵被排入水中。受精卵经25~28小时的孵化后,柳叶状稚鱼出生并迅速发育,而后大量离岸觅食。该鱼的性成熟期不是靠年龄而是按大小进行判断,雄鱼一般身长11厘米时进入成熟期,而雌鱼则需长到大约13厘米。作为释放型产卵的鱼类,双亲对幼鱼不提供亲代抚育

衍生文化

一种被认为最蓝的蓝色鱼。该种鱼在中国台湾海峡地区有大群的分布,包括西沙、南沙、菲律宾海、印尼都有大量出产。以前这种鱼身价平平,随着动画片《海底总动员》的全球公映,2005年后该鱼受到欧美爱好者和爱好者的孩子们极力地追捧,东南亚供应商们忙于出口,价格一路攀生,国产的蓝吊身价也随着水涨船高。不过,这种鱼的确很漂亮,多花一些钱在上面还是值得的。

友情链接
数字科普场馆

微信扫一扫

科普行下载